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环球最新:长寿薄脆 薄如禅意 曾是纤夫最爱干粮?
来源:轨客网     时间:2023-06-14 12:28:48

重庆有名的伴手礼有哪些?懂行的人会告诉你,一定要买“长寿薄脆”。

那么,大家吃的“长寿薄脆”从哪里来?6月8日,重庆晚报记者前往长寿区渡舟开发区进行探访。

厂房不好找,隐蔽在当地一处老街巷的深处;厂长很忙,电话不断,他是重庆市级非遗“长寿薄脆”的传承人、重庆怀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怀;厂房会议室很酷,满墙的荣誉牌匾有二三十块。


(资料图)

王怀自信地说:“‘长寿薄脆’”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

▲长寿薄脆深受大家欢迎

脆而不碎,饼薄如纸

泡一杯茶,来一碟薄脆做点心,是长寿人的待客之道。

这巴掌大小的薄脆,色泽金黄,层层螺纹般的纹路清晰可见。有意思的是,灯光下,片片薄脆还能透着光。关于薄脆的厚度,有人说饼薄如纸,有人说薄如蝉翼。王怀说,其中的奥妙就藏在磨制这一环。

“脆而不碎,也是一大特色。”王怀透露,制作薄脆所选的面粉品质一定要高,贵为特级。而糖,采用白砂糖,熬成拉丝状。更考究的是火候,火大,薄脆会糊;火小,口味要大打折扣。因此,掌火的人是关键,王怀说,这手艺不是人人能拿捏的。截至目前,他正式收下4个徒弟,最小的徒弟28岁,那双巧手和踏实劲儿,是王怀所看重的。

起于河街,受纤夫青睐

“朝天门坐船往下走,长寿饼子灰面做……”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过这曲川江号子,歌里的“长寿饼子”,指的正是“长寿薄脆”。

王怀说,薄脆起于长寿河街,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与峡江上跑船的人以及纤夫们息息相关。据长寿县志记载,“长寿薄脆”原名烧薄,兴于清朝咸丰年间,由长寿县人王海首制而成,一经问世,由于味道香美、便于携带、保质期长,受到长江边的纤夫们青睐,成为了他们的必备干粮。

“王海和我的爷爷是兄弟,由于早年薄脆生意好做,两兄弟曾在重庆母城千厮门一带,开了一家几平方米的门铺。”王怀曾听父辈提起,早期的“王薄脆”采用茅头纸包装,一封一封被人买走,在重庆母城小有名气。

▲王怀熬的糖可拉丝

有过遗憾,曾退出市场

王怀自小就有“甜饼饼”吃,身边小伙伴无一不羡慕他,就连父亲店里面的“瑕疵品”,也是孩子们眼里的宝。不过,这一切在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我父亲关店退休了。上世纪80年代,‘长寿薄脆’曾一度退出市场。”王怀说,这是父辈的遗憾。伴随城市交通的发展,纤夫少了,客群少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依水而生的薄脆生意自然受了影响。

“长大后,我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有了一定积蓄,父亲不止一次在我耳边说,要把‘长寿薄脆’的手艺传下去。”那些年,王怀年轻气盛,顾不上传承这件事,在他看来,这门生意费心又费力。

那么王怀怎么改变心意的呢?他说,那些年想带一些伴手礼给客户,发现老家长寿的特产并没有形成特色;二来,父亲晚年想他接过这门手艺的心愿迟迟未达成,他于心不忍。

“直到2000年,我决定接过父亲曾经的事业,一切从零开始。”王怀说,要做就做好,父亲也相信他能做好。

▲长寿薄脆

形成标准化,走品牌之路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王怀并非一来就开厂设店,而是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潜心向师傅讨教。师傅是父亲,按传统的师带徒方式,邀请当年年近八旬的父亲手把手教学;师傅也是曾经的老邻居、老长辈,他挨个拜访曾经住在河街的老人家们,听他们的经验,记他们的手法。

为让“长寿薄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脱颖而出,王怀大胆对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精细化的制作流程。如今,为方便顾客携带,曾经直径约20厘米的薄脆,缩短为直径8厘米左右;考虑到高温磨制的薄脆更香脆,天然气和电替代了传统的煤制工艺;原本纯甜的口感也演变成为微甜,原味、椒盐、玉米、五谷杂粮四个味型,成为“长寿薄脆”的明星产品。

“除了熬糖环节离不开手工,现在每个制作环节能由流水线自动完成。”王怀介绍说,新厂房正在建设中,近来,他和村干部们正在着手讨论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值得一提的是,由“怀达”出品的“长寿薄脆”已走上品牌之路,成为实至名归的“重庆好礼”。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王薄脆’要回千厮门了。”王怀透露,明年底前,“王薄脆”将在重庆渝中区洪崖洞景区再与大家见面。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李琅 王薇  长寿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编辑:戴林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