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18万公里,他们“走”了1755个日日夜夜……
来源:长江日报     时间:2023-04-22 13:13:12

穿好救生衣,拿着记录手机,驾驶巡护船……4月20日,天刚微亮,60岁的何宝兵和57岁的牟少炳就如往常一样从渔政趸船码头出发了。

船还是那条船,人还是那个人,但以前本是“打鱼人”的何宝兵、牟少炳,如今变身“护渔人”,成了长江巡护员。身份的转变,在于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的帮助。


(资料图)

2017年4月12日,经市环保局审核、市民政局登记审批,由市民刘敏发起的稻草圈圈正式成立,成为目前宜昌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市级注册的环保公益组织。成立后,刘敏把目光锁定在保护江豚上。“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让江豚在长江里平安生存繁衍,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

说干就干,在刘敏的努力推动下,2018年7月,由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长江项目中心支持,稻草圈圈、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联合创办的宜昌社会化参与保护长江江豚试点项目正式成立。

项目邀请包括何宝兵在内的6名退捕上岸渔民,经过渔政专业培训后,转产转业成为专职巡护员,在渔政指导下,驾驶渔船改装的巡护船,在宜昌长江段葛洲坝以下60公里范围内进行全天候巡查,观察保护江豚及水生动物,协助打击违规捕鱼、电鱼、毒鱼、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今年,专业巡护志愿者扩展至12人,牟少炳就是去年加入的新成员。

“我们将巡查范围分为5个江段,每个江段2个人负责,全年无休,每天不间断巡查。”何宝兵说,巡查中都会开启由稻草圈圈设计的“江豚管家”APP软件,记录巡护里程,对巡护过程中监测江豚的动态及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信息收集。

何宝兵

1755个日日夜夜里,巡护队员们全力以赴,只为筑牢长江生态屏障。“2018-2019年是电打鱼正猖狂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每天晚上集中巡查。”何宝兵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6月,当时收到宜都红花套有人电打鱼消息,他们全队人在市渔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莫宏源的带领下,从晚上12时开始蹲守。“那天晚上被蚊子咬得不行,一直到第二天清晨近6时才将上岸的用电打鱼的父子俩抓获。”

累计巡护里程近18万公里,清理各类违禁渔具4吨多、扣押违禁船筏8艘,协助渔政查处非法垂钓、非法捕捞10000多次,发现江豚20多头……一连串的数字,成为队员们巡护长江卓有成效的生动注脚。

看着长江里鱼群逐浪、江豚跳跃,何宝兵、牟少炳都欣慰地笑了,“打渔30年,养活了我们一家人,现在保护长江保护生态,也算一种‘还债回报’。”

稻草圈圈的“护江模式”,也在宜昌市域全面推广开来。稻草圈圈先后协助枝江、宜都、秭归建立自己的协助巡护队伍,如今协助巡护在宜昌九县一市全覆盖。百多名退捕渔民再就业成为巡护队员,织就了一条坚不可破的护江长城。

除了巡护长江外,稻草圈圈还召集长江大保护志愿宣传员,坚持开展以江豚、中华鲟为核心的主题宣讲活动,累计举行大中型讲座50余场次,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宣讲活动100余场次,目前已有常驻志愿者200多人。

33岁的向波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在稻草圈圈进企业宣讲后,觉得很有意义的他加入其中,成为一名长江大保护志愿宣传员。“从小生长在长江边,这几年来,深刻感受到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江岸沿线风景更美了,江豚更是频频现身。”向波说,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他愿为保护长江生态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在宜昌加快推进长江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得力举措下,在以稻草圈圈为代表的公益组织和众多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电捕鱼近乎绝迹、违规捕捞不见踪影,长江生态逐渐恢复,“长江精灵”江豚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宜昌也成为全国在市中心能日常观测到长江江豚的3个沿江城市之一。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经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显示,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加了23.42%,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止跌回升。其中,长江宜昌段的江豚在20头以上,至少增长了30%以上。据介绍,2013年宜昌监测到有3头江豚,生活于胭脂坝夹江中,现在江豚种群在宜昌葛洲坝以下水域快速定居恢复,证明宜昌整体水环境优良、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长江大保护成果明显。

“保护长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秘书长陈伟康呼吁,希望更多市民能关注和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守护一江清水,留住江豚的微笑。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戎飞】

【来源:三峡日报】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